凡事講求緣分,口福當然也是。遙想十餘年前,有次前去三峽,到了「璞真山居」,品嚐創意懷石料理。但見用餐所在,古樸中透典雅,軒敞舒適心怡,而所吃的餐點,清新不落俗套,是以印象深刻,長駐內心深處。

        這回到金門演講,主辦單位極用心,用過中餐沒好久,安排個地方小憩,到金寧鄉西浦頭,進入一民宿內,但覺布置的風格,依稀有相似處,介紹店主人後,立刻重拾記憶,名字並沒有變,「山居」變成民宿,在老闆娘張彩薇殷勤的招呼下,一行人品茗、吃水果及品嚐來自宜蘭的豆腐乳,其樂融融。她的姊妹淘蔡碧蓮,能燒一手好菜,曾在宜蘭赫赫有名的「蜻蜓石民宿」主理餐點,該民宿以豆腐乳見長,慕名甚久,不意今日吃到,細密綿軟,馨香四逸。大家吃得開心,相約來日中午,到此吃個便餐,接著再去演講。我們依約前來,式樣雖然不多,卻擺滿一整桌。主食是一大鍋「糊」,其他有魚有肉。魚為未在金門吃過的黃甲魚,肉則是「東坡肉」,並有幾道菜蔬,還搭配著豆乳,簡單不失豐富,吃得笑顏逐開。

       店主人高耀明稱所謂的「糊」為陽光料理,食罷無比燦爛。它是用地瓜切片曬乾的「安脯」,先碾成顆粒狀,新鮮地瓜塊亦可磨而成泥,兩者注水煮熟,接著拌勻即可。煮得透,色黃亮,口感稠,氣味香,帶甘甜,亦稱「珍珠地瓜粥」,果然是好食,先喝盡一碗,再接二連三,「飽得自家君莫管」。「東坡肉」燒得真棒,「火候足時它自美」,一人吃一塊,份量剛剛好,但令我最驚艷的,則是乾煎的黃甲魚。

      在《島嶼‧食事》這本書中,作者牧羊女及洪玉芬都提到此魚,只是名稱不同,或叫黃者魚,或稱黃赤魚。不過,它也叫鳳尾魚、刀魚、海翅。食之夠味,能誘人饞涎。牧羊女寫道:「一盤香噴噴的魚,一條接一條,嘴巴不曾稍歇,大半盤快被我吃光了,忽地不好意思起來。」描繪生動,直抒胸臆,挺有意思。洪玉芬則述及其身世,稱牠是「季節漁獲,也是營養聖品,通常盛產在初冬。乾煎時無須放太多油,遇熱時,魚肚自動慢慢地滲出油。……轉成誘人的金黃,象徵著平凡的幸福,…….」娓娓道來,如慕如訴,耐人尋味。我連食了兩尾,滿足之情,洋溢臉上。吃得好,精神足,演講起來,自然更帶勁了。由於感覺美好,下次有幸再來金門演講,自然就下榻在這兒了。

      在「璞真民宿」吃了兩回早餐,潔淨而家常,有用心製作,窩心且溫馨。食罷,「一股暖流上心頭」。其一的主食為什錦麵線,搭配炒川七、煎蘿蔔糕及店家醃的蘿蔔片和漬大頭菜,佐2017/12/11以來自宜蘭的豆腐乳。那一大鍋什錦麵線,食材並不特多,但湯清麵滑,三層肉爆香,搭著高麗菜、海蚵等,倒也清爽宜人。其他的小菜點心,不顯山不顯水,卻現自家風華,吃得適口充腸。

   第二頓因即將離別,吃得較為豐盛,加上時間充裕,可以慢慢地聊,店東夫婦皆健談者,且是個生活家,除經營民宿外,旁及茶藝,陶藝、花藝、中國服、空間設計,對金門的園蔬、景點,亦多所涉獵,並涉足其間,且樂此不疲。此次的重頭戲,仍是「糊」的延伸品,只是主角變成地瓜簽。連橫的《雅言》指出:「台灣為產米之地,……瀕海貧瘠之區,多食番薯;而澎湖島中且食乾薯簽,以其不堪播種也。」金門情形雷同,只是澎湖人以紅薯合米煮粥,謂之「桃花粥」,但金門用地瓜簽、甘薯塊加大米煮粥,口感豐富,多了脆滑交融之美。店家並送我們一包地瓜簽,我們帶回去後,依此法煮,味道相近中吃,很成功。

   所食的菜蔬,有高麗菜及菠菜,皆脆爽而美,個兒並不大,嚼之卻有聲。比較奇特的是,居然有黃魚鯗。店主人笑稱,昨天去厦門,拜訪養魚場,贈以此鹹魚。黃魚鯗為鹹魚中的極品,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提到兩次,一次是「美惡分為冰炭」,指其品質不一;一次則是「出台州松門者為佳,肉軟而鮮肥,出時拆之,便可當作小菜」。我到寧波時,曾吃過上品,此次所食者,兩尾送上桌,蒸罷即食之,細腴且滑爽,是佐粥之妙品。

   臨行之際,店家贈以小馬玲薯,大小如乒乓球,用它燒製紅燒肉,質脆美而馨香,滋味出奇地好,特地在此附上一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