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金門飲食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綠豆稀飯食用,或熬製綠豆湯(註:其內通常有薏仁、百合、蓮子等料同熬,滋味更佳,療效亦著),用於清熱去暑。製做成菜餚,亦頗受歡迎,如

        在金門當兵時,服務於士官隊,每逢酷暑出操,一定交代廚房,煮大桶綠豆湯,讓學員們袪熱。我家盛夏午後,會煮綠豆稀飯,就饅頭、包子吃,實為消暑逸品。廈門有類似的,名之為「綠豆麋」,其法為:綠豆去殼,加些粉質。色澤晶瑩泛碧,妙在清涼解毒。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擔任台北市政府觀光委員時為了推廣觀光帶動孔廟周遭的經濟遂由我出任台北市孔廟歷史城區觀光再生計劃的顧問於是別出心裁以孔廟內奉祀的先聖先賢及先儒為主題研究並設計一套前所未見的儒家菜」把他們的背景或經歷,一一融入其中,且透過這十五道菜,將儒家的思想和精神予以傳遞與表達曾經非常轟動引起廣大回響

其中有一道君臣啜粥」,和金門淵源甚深此粥為貓仔粥」,又稱之為貓粥」,起源地在漳州金門尚有遺風而且奉祀不絶極具傳奇色彩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淑貞〈生查子〉詞其題目為元夕」描寫今昔之感詞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寥寥數語對照觀感平易動人千古引為絶唱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古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夜燈節其起源於道教信仰據唐玄宗唐六典祠部郎中》載:「三元齋,正月十五日天官生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生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生日為下元。」由於上元節當天晚上,有張燈結彩的風俗亦有吃元宵的食俗所以上元夜一名元宵夜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用油即食油,本有葷素之別。而最早的食油,本名脂或膏。按《釋名》的說法,「戴角曰脂,無角曰膏」;《考工記》鄭注則云:「脂者,牛羊屬;膏者,豚屬。」由上可知,最早的食用油,都是從動物身上提取出來的。凡從牛、羊、鹿等有角者,所提煉出來的稱脂;而從豬、狗等無角者,其所提煉出來的,則稱膏。

另,據《周禮》、《禮記》等書所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世界最早使用食用油及食用油品種類最多的,莫過於中國人。他們常用脂、膏施於烹飪之上,或放入少許煮肉;或塗抹於食物上,再用火來燒炙,脂香四溢夠味。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門的鍋貼夙負盛名,吸引不少人朝聖,並留下深刻印象。例如當地寓台作家吳鈞堯,在〈說四種饑餓〉一文中,鍋貼即是其一,而且能餵補他「童年饑餓的胃」。

他回憶往事,寫道:「小時候跟爺爺上街,都會到莒光路『鍋貼大王』吃鍋貼。一枚形如元寶的餃子,被煎得金黃飽滿……」有一次他回鄉,走進「集成鍋貼店」,點了鍋貼和湯,抽空問老闆「鍋貼大王」還在嗎?怎麼都找不到了?老闆回說,早就不做了。不過,「我們的鍋貼料好味美,也是老店。鍋貼好吃,調料也好」,畢竟少了回憶這一味,仍讓吳氏爽然若失。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年去金門時,常吃到「蒜仔肉」(青蒜五花肉),滋味相當不錯,蒜香肉香合一,脆爽酥糯爭輝,真是個下酒好菜,佐飲高梁酒尤妙,它的做法亦不難,只要掌握其訣竅,馬上有非凡效果。本以為是四川名菜「回鍋肉」的衍生品,細較之下,卻有別趣,而且行之有年,風行金門各地。

   不過,它到了烈嶼後,換個有趣名字,管它叫「小炒肉」,成為「四大金剛(或鋼)」之一,堪與「芋戀肉」齊名。到金門而未嚐此菜,有如入寶山而空手回。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麵茶這一方便食品,中國南北皆有,製法硬是不同,各有絶妙之處。閩南所製尤奇,不僅風行金廈,而且及於全台,和北方製作的,不僅分庭抗禮,甚至後來居上。

猶記得小時候,家住彰化員林,共有十間宿舍,都是日式建築,分布其四週的,兩側都是農田,前端有個池塘,後面則是竹林,有點與世隔絶。當時童心所繫,則是有零嘴吃,而最常見到的小販,首推賣豆花的,其次是麥芽糖。偶爾有售麵茶,卻在天寒時節。若論我的最愛,第一就是麵茶,在冷天時品享它,暖得自家君莫管。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現代飲食史上,因駐軍而發展出的好滋味,其中比較出名的,有韓國的「部隊鍋」,以及金門的「炒泡麵」。

四十年前,我在金門當兵,一般的軍、士官,能有泡麵吃宵夜,已是個小確幸,裡頭加個雞蛋,還可添點青菜,真是褔氣滿溢。而今物質充裕,就在金城一地,想吃碗「炒泡麵」,非但經常可覓芳踪,同時已形成特色美食。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門神有烤鴨可吃,這可是一件大事。呂局長當面告訴了我,且說其菜色,類似台北的「稻香村」,更引起我們的興趣,雖然梅雨下個不停,仍冒雨前往「金許園」。途中有人提起,店家的小籠包特佳,號稱「金門的鼎泰豐」,顯然為此一美食之旅,注入更大的活力與泉源。

店家位於田野正中,其「遺世而獨立」,確能引人遐思。在包廂坐定後,事先點的菜色,一一端上桌來。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憶中的美味,令人永遠難忘。我的食友林廷機,原本是大學同學,在金門服兵役時,擔任洋山排排長,守護金沙水庫及其大門,由於營部在山外,便經常到那裡,變成其生活圈,而常吃的館子,就是「味全餐廳」。這次金門食旅,提及最想品嚐的,當然就是「味全」了,可惜它已不復在,經多方打探之後,才知當日的廚娘,現則是「好口味」的老闆娘,歷經多方淬煉,功力更上層樓,絕對是「好口味」。

據《金門縣志‧觀光志》的記載,位於金湖鎮市港路的「好口味海鮮館」,其拿手菜有「清蒸鮮魚」、「糖醋肉」、「紅燒蝦」、「蔭醬蚵」、「紫菜海蚵湯」、「辣子雞」、「焗爆螺肉」等多種。林乃我卅年以上的食友,他到底愛吃哪些菜?很引起我的好奇。幸而「好口味」依舊在山外,且在原址的對面,店面雖擴大了,但在味道方面,仍然有口皆碑,今日欣然試味,心滿意足依舊,不吝給它個讚。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地方都有它傳統的風味,凡位於鄉間的,保存尤其完整,其原因不外是都市化的腳步較慢,是以在經營上,不必尋新逐異,遂「禮失求諸野」,古早味才得以沿續傳承。大體而言,重視原汁原味,不太講究盤飾,「味道」未因之而遜色,反而有真性情在,對吃膩那些華而不實居多之「新菜」的人來說,不啻為「天籟」重現,能發思古之幽情。然而,比較可惜的是,當下交通方便,拉近城鄉距離,變動步伐加快,再加上媒體推波助瀾,「古意」幾乎盪然無存。更令人扼腕者為,學新的人並未「法乎其上」,泰半向末流之輩看齊,以致婢學夫人,落得個邯鄲習步之譏。金門至今仍有店家堅守壁壘,「小明的店」頗得我心,認為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第一次到此一起品享的,有黃春明、李昂、許水富、楊樹清、吳鈞堯等人,堪稱是個文士雅集。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以特產為宴席的主角,其種類還真不少。比較有名的有「全羊席」、「全鴨席」、「全魚席」等。其中,又以「鱔魚席」最負盛名。據《清稗類鈔》記載,此席見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的江蘇淮陰、淮安一帶,最初號稱有菜品一○八道,現今雖仍有盛譽,但菜品已減至三十六道,計有八大碗、八小碗、十六碟、四點心,分四次上菜,琳瑯滿目,堪稱美不勝收。

    烈嶼土壤富含礦物質、水質純淨而優,所栽培的檳榔芋,纖維細膩,幾乎入口即化,具「香、鬆、綿」三絕,因而名聞遐邇,冠於整個金門。為了產業觀光,加強推廣種植,乃於每年十月,舉辦「芋頭季」活動,吸引洶湧人潮。其中關於餐飲者,有特產展售、芋頭風味餐、芋頭餅及冰品賞等,膾炙人口,有口皆碑。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目前的文獻中,最早出現豆腐一詞的,乃北宋初的《清異錄》。作者陶穀指出:「時戢為青陽丞,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到了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豆腐的製法,作了詳細記載:「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毛豆、碗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造法;水浸碾碎,濾去滓,煎成。以鹽滷汁或山礬汁或酸漿、醋澱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內,以石膏末收者……」以上這些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因為豆腐是廉價的食物,所以向來不被視為珍饈之列。在文字上誇獎豆腐的好處的,有元代的道園先生虞集,他寫過一篇《豆腐三德贊》。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用山珍海味給豆腐做配料,則未免把豆腐『貴族化』了!」近代知名書家、畫家及作家的黃苗子如是說。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中國歷史中,出現不少廚娘,各有拿手本事,其名號最響的,莫過於「膳祖」。她是唐朝人,乃精於飲饌的宰相段文昌的家廚。段編過《食經》五十卷,盛行一時,可惜現已失傳,堪稱食林憾事。

段府的廚房,曾赫赫有名,在府內稱「鍊珍堂」,在府外叫「行珍館」,全由膳祖主理,前後長達四十年。經她調教出來的徒弟,多達一百位,但得真傳的,僅九位而已,堪稱一代宗師。金門雖然不大,卻有真正高手,隱身於員工餐廳內,能吃到她燒的好菜,還真是福氣啦!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事講求緣分,口福當然也是。遙想十餘年前,有次前去三峽,到了「璞真山居」,品嚐創意懷石料理。但見用餐所在,古樸中透典雅,軒敞舒適心怡,而所吃的餐點,清新不落俗套,是以印象深刻,長駐內心深處。

        這回到金門演講,主辦單位極用心,用過中餐沒好久,安排個地方小憩,到金寧鄉西浦頭,進入一民宿內,但覺布置的風格,依稀有相似處,介紹店主人後,立刻重拾記憶,名字並沒有變,「山居」變成民宿,在老闆娘張彩薇殷勤的招呼下,一行人品茗、吃水果及品嚐來自宜蘭的豆腐乳,其樂融融。她的姊妹淘蔡碧蓮,能燒一手好菜,曾在宜蘭赫赫有名的「蜻蜓石民宿」主理餐點,該民宿以豆腐乳見長,慕名甚久,不意今日吃到,細密綿軟,馨香四逸。大家吃得開心,相約來日中午,到此吃個便餐,接著再去演講。我們依約前來,式樣雖然不多,卻擺滿一整桌。主食是一大鍋「糊」,其他有魚有肉。魚為未在金門吃過的黃甲魚,肉則是「東坡肉」,並有幾道菜蔬,還搭配著豆乳,簡單不失豐富,吃得笑顏逐開。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