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茶這一方便食品,中國南北皆有,製法硬是不同,各有絶妙之處。閩南所製尤奇,不僅風行金廈,而且及於全台,和北方製作的,不僅分庭抗禮,甚至後來居上。

猶記得小時候,家住彰化員林,共有十間宿舍,都是日式建築,分布其四週的,兩側都是農田,前端有個池塘,後面則是竹林,有點與世隔絶。當時童心所繫,則是有零嘴吃,而最常見到的小販,首推賣豆花的,其次是麥芽糖。偶爾有售麵茶,卻在天寒時節。若論我的最愛,第一就是麵茶,在冷天時品享它,暖得自家君莫管。

據《廈門飲食》的記載:「麵茶又稱油茶麵,它是麥粉炒蔥頭油,炒到焦褐色,再加入白糖,吃時用開水沖之,香甜適口。」其文中所謂的「蔥頭油」,即是台灣及金門用豬油將紅蔥頭酥炸而成的油蔥。製作此一油蔥,火候至為重要,一旦過頭則焦,滋味大打折扣。必須香氣四溢,色澤金黃,酥香帶脆,才算恰到好處。

而拌炒麵粉時,手續耗時費工,麵粉必須篩過,鍋鏟不停翻炒。金門籍作家北珊在〈母親的炒麵茶〉一文中,回憶她母親在炒製時,「更不時低頭彎腰去添加灶中的柴薪,額頭上的汗珠,紅通通的臉龐,在在顯現母親的專注和辛苦……當麵粉由白色、淡褐色炒到茶色,母親會用指尖揑起一小撮放在舌間,然後滿意的點點頭,接著加入赤砂糖(即紅糖),再繼續地翻炒,此時香氣和甜味和在一起,麵茶更誘人了!」待盛入大鐵盒中的麵茶冷却時,事事求完美的老人家,會再篩過一次,濾去顆粒、雜質。最後拌以油蔥,於是那「絶佳品質的麵茶真正完成」!

描繪鉅細靡遺,將金門早年婦女們製作麵茶的情景,寫得鞭辟入裡。其實,台灣的媽媽們,知道子女情鍾此味,亦會用心製做,絶不放寬標準,像名作家亦是美食家的心岱,在《鹿港尋味》一書中,指出:「我的麵茶是獨家口味,是我的文化所孕育,是我的美感所化身。」而且「留下温潤的甘美」,只是她用的是白砂糖,和北珊的媽媽以紅砂糖拌勻不同。

在儲存這方面,心岱選用大口玻璃瓶裝,北珊則用「番仔餅」的空鐵盒,套上塑膠袋,而且她「一勺一勺地將麵茶盛入,一邊聞著香氣,一邊幻想著喝麵茶的情景,忍不住笑了出來」。描述生動寫實,融入生活情趣。

北珊對此一「金門島鄉冬天家中必備的茶品」,一直念茲在茲,表明「它可以是早餐、可以是點心、也可以是宵夜,更是天寒地凍時的驅寒聖品」。不過,而今時移勢異,這個乾吃或滾水冲泡兩相宜的麵茶,業者開始創新,不僅推出隨身包,更翻新了古法,賣起麵茶剉冰,兩者相輔相成,更是無往不利,創造新的商機,吸引著觀光客。鹿港目前如此,金門是否亦然?

閩南的麵茶固然佳美,北方另有一款麵茶,亦有其可觀之處。例如《紅樓夢》第七十五回裡,所謂的「好茶麵子」即是。由於此麵茶是用油炒製而成,也叫「油茶」,其製作方式有葷、素兩種。前者專用牛骨髓油,亦可以奶油替代;後者則用芝麻油,且有芝麻及桂花為佐。其製作方法:先將麵粉用微火炒熟,顏色發黃即止;接著芝麻也炒成焦黃色;再將炒麵粉和芝麻、油、桂花混合拌匀,經篩匀之後,以無顆粒為度。如此即完成初步階段。

 而在享用之時,取適量茶麵子及白糖入碗,用沸水沖調,再調匀即可。其妙和閩南者相同,滋味香甜可口,並能滋補強身,加上攜帶方便,食用亦極簡便。按清朝的飲食習慣,通常一日兩餐,中間如要墊饑,麵茶必為首選。我小時候嘴饞,每遇天氣嚴寒,得熱麵茶啜飲,口腹完全滿足,心靈上亦如此,至今回想起來,仍是無比快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