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飲食史上,因駐軍而發展出的好滋味,其中比較出名的,有韓國的「部隊鍋」,以及金門的「炒泡麵」。

四十年前,我在金門當兵,一般的軍、士官,能有泡麵吃宵夜,已是個小確幸,裡頭加個雞蛋,還可添點青菜,真是褔氣滿溢。而今物質充裕,就在金城一地,想吃碗「炒泡麵」,非但經常可覓芳踪,同時已形成特色美食。

泡麵雖由日本人發揚光大,但它的原創,則來自中國。本名叫「伊麵」或「伊府麵」,是由褔建汀州寧化人伊秉綬府中姓麥的家廚,在無意中發明的,因而得名。伊秉綬為捕盗能吏,曾任惠州及揚州知府,名號雖然不響,但學書法的人,卻是耳熟能詳。其書法學自劉墉(即宰相劉羅鍋),後另闢蹊徑,且大放異采,「集清代分書之大成」(見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晚年案牘之餘,喜歡飲食之道,伊麵約莫在他擔任揚州知府任內時發明的。

伊麵曾風行海內外,不僅為台灣的意麵,同時也是現今速食麵的鼻袓。想把伊麵製好,須用上等精麵,其理想的比例,乃用每斤精麵粉,配上蛋白四兩,以及適量豬油。先打麵糰搓打到筋度均匀,接著捵成扁條。煮時火力要猛,水要沸騰,俟麵條剛熟,隨即撈起,置涼待炸。炸時嚴控火候,一鍋只炸一個。亦唯有如此,才會體積脹大,面條粗壯,外型美觀,鬆化潔白,爽滑可口。

煮食伊麵,非常講究。先以豬骨或瘦肉熬好上湯,於揀料去渣後,改用中火在湯汁未達沸點(約攝氏九十五度)時,投入伊麵,浸煮個十分鐘,即可撈起進食。浸煮時間不可過久,否則吸湯太多,鬆散不成條狀。食時要加韭黃,更能增添芳香;如果能放點鯆魚粉或蝦籽,味道尤其香美。愛吃甜食的人,另可煮成甜奶伊麵,煮法大同小異。

炆伊麵固重湯頭,乾炒伊麵更非用熬得夠濃的鮮湯不可。因乾炒伊麵的扮相要古樸,衹用二、三芫荽襯色,没有其他作料搭配,入口麵條極鮮,兼有炒的香氣。早年廣州的「茶香室」和美國舊金山的「新杏香」,均擅長燒製,但懂得欣賞的食客卻不多。推敲其原因,方知一般人喜歡料多,圖個一飽為主,細品倒在其次。是以價錢較雞絲炒伊麵稍貴的乾炒伊麵,一直乏人問津。恐成廣陵絶響。

伊麵的衍生品意麵,在台灣大行其道,南台灣尤盛行,其「鱔魚意麵」,頗膾炙人口。我嗜食此麵,吃過真不少,印象最深的,首推以前台南市「沙卡里巴」內一百十三號攤的「老牌」。老闆在做這道小吃時,先把自製的意麵煮熟,再將細長肉Q、收羅不易的野鱔切成薄片,加香油、醬油、米醋,接著旺火快炒至七分熟,然後加洋蔥、高麗菜、蒜頭等混合炒匀,澆淋在意麵上,並顚匀即成。麵條軟滑而爽,湯料鮮清帶酸,真的很正點,食罷意難忘。

我初食「炒泡麵」,是在金城鎮的「吉祥餐飲」,先吃點滷味,再叫「炒泡麵」,用肉羮搭配。佐料並不多,麵條爽而滑,佐以高粱酒,清雋能充腸,實在有意思。後來看媒體報導,介紹「鴻美」、「蛋狗蛋香」這兩家,無緣去品嚐,不識其滋味,僅帶上一筆,算是個插曲。

「東門餐廰」的「炒泡麵」,其配料甚多,除肉絲、高麗菜及雞蛋外,尚有魷魚、蝦仁等,刀工精細,鑊氣十足,麵亦爽滑,以此充饑,堪稱上選。

 

【後記】

藝壇大家(註:著名漫畫家、美術史家、美術評論家、書法家、作家)黃苗子,稱:「伊秉綬字如其人,其獨創一格的隸書,方正中有變化,氣魄豪雋中極有韵味。看似端莊工整,其實變化豐富,大字固其特長,小幅亦極精妙。行書秀勁,可惜太似明人李東陽,未能脫胎換骨。」寥寥數語,道盡關竅,允為的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