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有句俗話說:「青菜蘿蔔,各有所愛。」這話可是一點不假。我大學法律系的同學曹宗彝,在司法官訓練所受訓時,以成績極優異,分發至金門地院服務,從此結下不解之緣,現仍在金門擔任律師。這回同學們組美食會,一起到金門品嚐時,他即表示:「吃哪一家都沒意見,但要吃一頓『全福樓』」。在《金門縣志‧觀光志》中,對這家著墨不多,只寫著:「金門傳統小吃」。但經試味之後,卻都極為讚賞,紛紛給予肯定。

這三層樓的小館子,是個老建築,帶些許滄桑,裝潢亦古樸,望之甚平凡。在二樓坐定,似乎沒菜單,按所定價錢上菜,盤、碗皆齊整,雖為古早味,卻平中出奇,非等閒可比。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乃蠡的碩士論文〈金門飲食文化的演進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體大思精,敘述完備,頗具研究價值。其中有一則訪問,對象是周秀紅,當時她主持金沙陽宅的「紅磚屋」。周女士「認為大陸籍軍人帶來的飲食方法、影響」,主要是「配合當令食材,有炒菜(配酒菜),如雪蚶、紅蟳等海產」。她口中的雪蚶,即「銀蚶」、「血蚶」,滋味絶美,無疑是蚶中的上上品。

據飲食方家唐魯孫表示:「蚶子大致可分為三種,即『魁蚶』、『毛蚶』和『泥蚶』……蚶類華南沿海都有出產。」其中的「魁蚶」,其長可達四寸,乃浙東的特產,後來在福建莆田大量養殖,行銷及於南洋,早年去新加坡的大排檔吃此物,是觀光客必不可少的品嚐重點。「毛蚶」附有茸毛,雖不美觀,但極鮮嫩,這種蚶中珍品,用它來燉當歸,對婦人止血崩之症,據說神效。「泥蚶」體積最小,鑽在海底泥沙中,故殼內含沙較多,須先用清水養上兩天,等它吐淨泥沙,方可烹食,尤宜搭配白粥。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