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的鍋貼夙負盛名,吸引不少人朝聖,並留下深刻印象。例如當地寓台作家吳鈞堯,在〈說四種饑餓〉一文中,鍋貼即是其一,而且能餵補他「童年饑餓的胃」。

他回憶往事,寫道:「小時候跟爺爺上街,都會到莒光路『鍋貼大王』吃鍋貼。一枚形如元寶的餃子,被煎得金黃飽滿……」有一次他回鄉,走進「集成鍋貼店」,點了鍋貼和湯,抽空問老闆「鍋貼大王」還在嗎?怎麼都找不到了?老闆回說,早就不做了。不過,「我們的鍋貼料好味美,也是老店。鍋貼好吃,調料也好」,畢竟少了回憶這一味,仍讓吳氏爽然若失。

基本上,鍋貼有兩種,一是用煮過放涼的餃子煎,而其呈現方式,有盛起即放盤中,推積如山,金門即如此;有反扣於盤內,狀如一輪明月,如台北市「郁坊小館」所製者;亦有將鍋內所澆淋的汁,一旦熟了,即一起反扣盤內,望之撲朔迷離,號稱「雪花鍋貼」,盛行於中國東北,現傳至日本各地,台灣亦見其芳蹤,甚受饕客們歡迎。

第二種鍋貼則異其趣。台灣目前的鍋貼連鎖店,如「四海遊龍」等,即師承此法,手藝由山東傳來,呈長條形狀,且個個相連。吃法與煎餃同,蘸著白醋吃,若加點麻油,食來更夠味。

這種另類鍋貼,為山東著名小吃,早在清朝初年,省城濟南已有專售鍋貼的飯館,到了民國初年,仍有數家經營。上世紀三○年代時,名店「便宜坊鍋貼」與其對門的「一條龍」競爭激烈,食客爭趨品享,號稱一時瑜亮。

「一條龍」目前在台北市的西門町亦有,以麵食揚名。而濟南的本店,為了招攬生意,常把調好的海參、蝦仁、海米、雞蛋等餡料,擺放在門口,工細齊全,隨要隨包,技術精巧,味道鮮美。其在餡料上,一般以豬肉餡為常品,以三鮮、蝦肉、雞肉為上品。亦根據時令之不同,配以應時鮮蔬,如春韭、白菜、蒲菜、韭黃等,清鮮味雋,令人食之不膩,味蕾跟著大開。

而在包製時,通常餡、麵各半,上面捏緊,兩端露口,呈月牙形,接著擺入有深沿的鐺鏊中,抹油並加少許水後,再蓋上蓋子,煎略帶蒸;快熟時水分收乾,淋許麻油,用慢火燜一下即熟,最後用鏟子鏟出。但見底面焦黃,隻隻連而不斷,上皮鬆柔帶勁,皮薄韌而餡滿,食之香脆適口,有時還會流漿,配著酸辣湯吃,過癮痛快之至。

金門賣鍋貼的店家頗多,烈嶼也有一些。而我吃最多次的,則是位於金湖鎮成功村的「成功鍋貼」,有次與詹宏志、王宣一等人在此用餐。美食家王宣一食罷,將之收錄在其著作的《小酌之家》內。認為店家最超人氣的鍋貼,「蛋香、麵香、肉香與焦香,融合為一」「顏色更漂亮,也更香甜」,而且搭配的酸辣湯,「是那種老鄉的傳統味,粗粗壯壯一碗,基本的豆腐、鴨血、筍絲、蛋花勾芡,分量夠,味道足」。還有那「海蚵煎」、「香酥排骨」、「芋頭豬腳」等味,都讓她食而味甘,並發諸於筆端。顯然金門的鍋貼,真是非比尋常,特別耐人尋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