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貞〈生查子〉詞其題目為元夕」描寫今昔之感詞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寥寥數語對照觀感平易動人千古引為絶唱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古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夜燈節其起源於道教信仰據唐玄宗唐六典祠部郎中》載:「三元齋,正月十五日天官生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生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生日為下元。」由於上元節當天晚上,有張燈結彩的風俗亦有吃元宵的食俗所以上元夜一名元宵夜

元宵節吃元宵的起源甚早,見諸文字始於宋朝宋人周必大《平園續稿:「元宵煮食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而煮食浮圓子即後世煮湯圓上元圓的起源。又宋人周密武林舊事亦記載著:「節食所尚,則乳糖圓子。」足見當時元宵節的食俗是食用甜饀的乳糖圓子此即湯圓上元圓之類後來,因為元宵節必食用浮圓子之類的食品逕稱之為元宵」。

吃湯圓和觀燈一直是元宵節的兩項主要活動。《金門縣志人民志:「(元月十五元宵節煮湯圓祀祖先及神明,晚上則有燈會。」,《廈門縣志.風俗記則指出:上元以米祭神及袓先自十三日起陸續張燈是夕大盛。」

元宵的做法南北大不同南方為吊漿湯圓北方則是搖滾元宵而廈門的湯圓一般叫圓仔湯」,因在上元吃圓仔湯」,故稱上元圓」;由於閩南的方言,上元狀元的讀音相近一名狀元圓」。製作的方式,乃吊漿湯圓其法為將糯米磨漿吊漿去水而得粉圓接著以雙手揉滾,使成小圓球狀以饀心之不同分成糖水圓仔和紮糖圓仔泉州的做法則別具一格先把糯米磨漿吊漿去水後再曬成粉狀饀用花生芝麻桔皮、豬油八角粉白糖蜜餞細條等揉合成小球狀然後放入裝有糯米粉的簸箕裡搖旋轉動使饀心沾上一層糯米粉至成球狀即成。此法集南北之大成,皮薄饀多香脆可口南洋一帶僑民譽為湯圓一絶」。石文年在《廈門飲食》一書上如是說。

至於北京做元宵俗語曰打實際是搖和滾兩個動作先把糖熬稀加玫瑰山楂核桃仁芝麻瓜子仁青紅絲等和在一起或團成龍眼大的小團或切成小方塊待用用大柳條筐籮放上乾糯米麵……一邊灑水一邊滾…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一次可滾百八十個然後再按不同的饀子在上面點上鮮紅的點或一點或兩點像寶塔一樣,堆在大瓷盤中。猶如白雪紅梅真是漂亮極了。(以上見雲鄉話食》)

我喜歡吃家鄉(江蘇靖江)的湯圓但它叫做湯糰」,是用水磨糯米粉此種米粉特別柔細號稱澱粉湯糰」。饀心有豬肉豆沙芝麻玫瑰糖等如一碗中,納四個不同內饀的湯糰則雅名四喜湯糰」。

中國近代史上,最赫赫有名的湯糰全位於上海市分別是城隍廟附近的寧波湯糰店喬家柵」,都是上百年的老字號前者喜劇泰斗」卓別林品嚐過:後者號稱糕糰狀元」。我有幸都品嚐過,其桂花酒釀湯糰」,均皮薄饀滿汁醇難怪會人滿為患不容易一膏饞吻

金門談天樓的黃老闆原是上海籍工程人員,後因軍醫院的工程案遂定居金門買地蓋房子開自己的店取名談天樓」,對象是駐軍民國四十七後才開始賣湯圓初期只賣一味就是酒釀湯圓」,原本不受歡迎因當地人不怎麼欣賞酒釀形容它是臭酸粥後來才慢慢接受肯定其營養價值接著又開發新品始有紅豆桂圓等不同湯圓最後則兼賣麵食。

我曾慕名去「談天樓」,至今回想起來,已二十年的往事了其湯圓的色,冰的熱的都有,甜的鹹的一應俱全,從芝麻紅豆麥角、桂圓到鮮肉咸備堪稱包羅萬有。當時每碗五十元既大碗又適口印象最深刻的乃加上酒釀的冰芝麻湯圓竟淋澆了煉乳又香又甜又濃算是異軍突起而大粒味美的鮮肉湯圓居然帶有蒜味其鮮其勁其奇,以前從未嚐過,覺得十分新鮮

基本上,目前稱元宵是北京叫法江南叫湯糰,亦稱為湯圓近人徐仲可(珂)的清稗類鈔.飲食類:「湯圓一湯糰北人謂之元宵以上元之夕必食之也。然實常年有之,屑米為粉以製之,粉入水沈澱之使滑而製成者為掛粉湯糰有甜鹹各饀亦有無饀者曰實心湯圓。」

我愛吃桂花酒釀湯圓」,就館子而言,必以永和的馮記上海小館及台北浙寧榮榮園餐廳所製者為最皆皮薄饀滿質雋酒釀沁心脾乃餐後甜品之上選後者另有「炸元宵一味整盤纍纍上桌不見絲毫火氣內蘊滾燙饀心輕啟朱唇咬破馬上漿汁滿溢猶如火山溶岩實為另類花燈乃神奇之炒品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