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方都有它傳統的風味,凡位於鄉間的,保存尤其完整,其原因不外是都市化的腳步較慢,是以在經營上,不必尋新逐異,遂「禮失求諸野」,古早味才得以沿續傳承。大體而言,重視原汁原味,不太講究盤飾,「味道」未因之而遜色,反而有真性情在,對吃膩那些華而不實居多之「新菜」的人來說,不啻為「天籟」重現,能發思古之幽情。然而,比較可惜的是,當下交通方便,拉近城鄉距離,變動步伐加快,再加上媒體推波助瀾,「古意」幾乎盪然無存。更令人扼腕者為,學新的人並未「法乎其上」,泰半向末流之輩看齊,以致婢學夫人,落得個邯鄲習步之譏。金門至今仍有店家堅守壁壘,「小明的店」頗得我心,認為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第一次到此一起品享的,有黃春明、李昂、許水富、楊樹清、吳鈞堯等人,堪稱是個文士雅集。

當天的菜色中,有「海蚵煎」、「豬腳湯」、「酥炸排骨」、「蒜仔炒肉」、「花蟹炒粉絲」、「筍燒蹄膀」、「芋煉肉」、及「清蒸嘉臘魚」等,平凡中見真章,吃得好不快活,無不把酒言歡,個個笑頻逐開。

第二次來這裡,它已經搬家了。共享者為金門鄉親,但和上回一樣,都是飲金門高粱酒,酒菜很搭,其樂融融。

其「海蚵煎」甚佳。它類以台灣的「蚵仔煎」,但滋味更勝一籌。主要用手工的地瓜粉,未攤成圓形,反倒像塊狀,聞之有焦香,嚼後嫩帶爽,能勾起饞蟲,用此來下酒,其誰曰不宜?接著為「酥炸排骨」,這是個鄉土菜,台灣亦常現踪。但聞焦香與肉香合一,模樣似樸拙,卻帶有趣味,送入口後,越嚼越香。酒蟲再度勾起,又浮了一大白。

食畢「酥炸芋片」後,口味為之一變,接下來的「燕菜」,滋味相當地棒,食慾隨之而開。

燕菜即宴菜,兩者異其名,但指同一菜,「小明」的燕菜,能調和鼎鼐。各料均切得細,湯頭鮮清有韻,允稱個中雋品,在不知不覺中,接連兩碗落肚。

「油爆蝦」做得不差,可以帶殼吃,蝦肉頗甘甜,當然亦下酒;另一道海鮮是「糖醋魚」,先將魚炸過,再淋糖、醋汁,汁內含紅蘿蔔、馬只(荸薺)片,頗能佐酒生津。

其「什錦絲粉」挺不錯。粉絲即東粉,以山東省黃縣龍口鎮為最大的集散地,故名「龍口粉絲」,台灣亦有出產。日本及泰國為它取的名字較有詩意,如「春雨」、「馬尾」、「龍鬚」、「玻璃絲」等是。店家炒得夠水準,內有豬肉絲、高麗菜絲、紅蘿蔔絲、香菇絲和蝦米等。融眾味於一盤,陣陣香氣撲鼻,我連食三碗,樂在其中矣!

「台式三杯雞」亦好。將雞和杏鮑菇切塊,再加九層塔和三杯醬料爆炒起鍋,香氣十足,嚼之有勁,佐酒妙品。

末了的什錦湯,鮮甘帶爽,內有筍片、刀豆、香菇片、洋菇、馬只、紅蘿蔔等,料多味清,用此當成句點,確是完美結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朱振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